国家十三五科研项目单位
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学校
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
昆明市民办教育优秀学校
宜良县基层党组织示范点
小班制 个性化 封闭式 军事化 普通初中
帮助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孩子 会学习 不厌学 有个性 不逆反 懂网络 不成瘾 爱生活 无陋习 (0871-67516111)
【云南信息报】当心孩子“变坏”这些“不良苗头”要消除
本报记者 王蓉蓉 2015-12-20 21:11
因为孩子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学坏, 打骂孩子无效, 母亲一气之下买了一根铁链子将孩子拴在路边的一根水泥柱上,这是本报近期报道过的出现在昆明的一个事件。
孩子与父母难以融洽沟通, 判逆难以管教, 厌学, 结交不良朋友……这些都是许多家庭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难题。可是在这些难题的背后, 在孩子“变坏”之前, 难道就没有一些苗头和前兆吗?
孩子夜不归宿、旷课、抽烟、喝酒、偷拿家中钱财……当父母们发现孩子有这些苗头时, 有没有加以重视?有没有及时消除?有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交友呢?
就此,本报特别邀请了昆明丑小鸭中学的校长詹大年,为大家深刻解读了这些特殊家教的难题,并为广大家长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夜不归宿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生活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夜不归宿的情况,有些情况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吵过架后, 就负气离家出走。有的家长也因为在气头上, 放任孩子在外流浪;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只是堵一下气, 气消了就会回家。
殊不知, 这样“简单”的想法, 可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重视他们的感受越发自暴自弃; 有的孩子由于在外面无事可做, 就去网吧上网, 没钱付上网费时就去偷抢; 有的孩子由于在气头上, 再加上年轻不懂事, 有人来搭话就随便跟人走……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
詹大年:父母要学会和孩子“谈判”
孩子不想待在家里,其中有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与孩子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孩子在家没有归宿感,而外面的世界又对孩子的诱惑太大,孩子觉得好玩,刺激,想试一下;二是由于孩子回家后受到打骂,觉得家里缺乏安全感和温暖感,孩子不想回家;三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堵气,想引起家长对自己的重视。而家长们使用的教育方式也不得当(如:只会打骂、斥责等),家长们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太少。
“现在的孩子个性都较强,信息来源比较广泛,老式的教育方式行不通,父母要学会和孩子‘谈判’,而提前与孩子做好正确且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詹校长建议,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要能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不是说教,也不是责骂,父母更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是双方要能达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双方彼此让步,彼此妥协,彼此改变。
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孩子厌学、旷课, 那他会去哪里呢?出了家门和学校大门, 孩子就等于提前进入了社会, 而社会是极其纷繁复杂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对社会中的一些美丑善恶、黑白真假, 其辨识度都很低, 很容易就受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查获的未成年犯罪案中,一般在10到12岁即染有各种不良行为,13到14岁走上犯罪道路,14到17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旷课是学生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詹大年: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孩子逃课,原因有几点:一是在课堂上找不到成就感和存在感,没有表现的机会,得不到鼓励;二是可能被老师批评后自尊心受到打击,由于不喜欢老师,随之也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堂;三是有可能是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四是有可能被同学嘲笑、歧视和侮辱,心灵得不到尊重。
“这是有很多原因的,并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詹大年分析说,家长首先要能够找到孩子逃课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还应该积极地帮助孩子找到他喜欢的学科,他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时加强与老师的良性沟通,多给孩子鼓励。
抽烟喝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
“哟,怎么这么小的学生就会抽烟和喝酒啊!”人们经常会在放学的途中, 看到一些学生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抽烟喝酒, 这些学生或是中学生, 甚至还有小学生。
据公安人员讲,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强奸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而孩子只要有了抽烟的恶习, 则很容易就会染上毒瘾。
詹大年:切断孩子不良习惯的根源
詹大年分析,抽烟喝酒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以前的学生也会有,而且也不是只是个别孩子出现的情况,家长发现后,首先不应把它定性为品质败坏等性质,因为很多孩子学会抽烟喝酒,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外面别人也在做这样的事情,自己想抱着尝试一下的心理。在这个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先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做了“榜样”,孩子才这样学。如果不是,那就是受到了外面的影响。
找到根源以后,父母应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能够接触到抽烟喝酒的这种途径切断,不要让孩子有时间和空间去做这样的事。父母可以理解孩子有“尝试”一下的需求,但不能让他形成习惯,因为一但形成习惯,就很容易上瘾,所以阻断条件很重要。
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由于自己手中没钱, 看到想吃想玩的东西就想让父母买, 当父母们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时, 有些孩子就想到了偷拿父母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些父母知道后, 一开始觉得数额不大, 就没太在意。
据相关分析显示,偷拿家中钱财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也不能够放任不管,否则家贼就发展成了盗窃犯。一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显示,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四五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是12岁以后才有“偷窃”行为。
詹大年:家长应适当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种现象也并非个别小孩子会做,几乎大部分的小孩都有偷拿过家里钱物的情况。”詹大年分析,父母知道后可能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极度斥责,一种是不加以重视,随之放任。
詹大年建议,家长在发现这种情况时,首先不要太过度地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偷”的行为,不能强化“偷”的概念,这样只会更加刺激孩子,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标签”,反而不想学好。而应该先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想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这种东西是什么?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孩子这样做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钱财不是你的,而是爸爸妈妈管理的,只有父母同意时,你才能用。”詹大年说,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要问清楚状况,适当满足孩子。
交友不良容易走邪路
老话说:“跟着好人走好路,跟着坏人走歪路。” 话虽简单,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一个孩子如果交友不慎,很容易就走上了邪路。
据分析,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极不稳定,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希望被人关爱、理解,一旦他们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和学校得到满足时,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鉴于青春期少年的这些特点,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些人的品行怎样、家教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对于孩子在社会上交友,更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以免铸成大错。
詹大年:要让孩子觉得家里人才是自己的“保护伞”
孩子在外面交朋友,一是为了好玩,二是为了讲义气,三也可能是为了寻求一种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孩子交上好朋友,或是坏朋友,家长首先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詹大年分析说,要搞清楚孩子交友的情况,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交到这样的朋友,他为什么要交这样的朋友,要让孩子明白交到不好朋友以后的不良后果。有些孩子交朋友也是为了害怕受到伤害寻求群体保护感,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给孩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安全支柱感,让孩子明白,当你受到欺负时,父母才能给自己最好的保护,这样孩子才会对家里人产生依赖感。
【记者手记】
铁链子拴得了孩子的身体拴不了孩子的心
11月3日,本报报道了一名10余岁的少年被一根铁链子拴在了西山区李家地老村路边的一根水泥柱上,前后拴了差不多有50分钟左右,而出此下策的却是她的母亲。究其原因,孩子的母亲称,是因为孩子长期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纠集在一起,她实在没办法,才出此下策——买来铁链拴住孩子,希望给他一个教训。
孩子叛逆,不听父母的话,不好好学习和交友,与父母难以融洽相处和沟通,父母难以管教……这些都是许多家庭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而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心痛、难受、无奈……这些心情都能理解,可是,如果说用铁链能拴得住孩子的心,能让孩子做回到一个父母们都期望的状况,那倒也无话可说,然而,采取这样办法的结果却是,解开铁链后孩子还是一溜烟地跑了。孩子对父母们的辛劳和用心良苦不但不理解,反而也可能孩子跑后,所做出的举动更加叛逆,更加极端,得到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父母们所期望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特殊孩子,父母们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心病还得心药医。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首先,父母要先给自己上堂课,自从孩子出生以来,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哪些地方缺失的?是时间陪伴不够?还是交流方式不对?父母们有没有真正好好地和孩子谈一次心?问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东西?
其次,特殊的“病症”还需要特殊对待和治疗。在这些特殊孩子的难题上,父母们其实还可以找寻一些特殊学校的帮助。特殊学校专门有一套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些方式对改变孩子们的心态可能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