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科研项目单位
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学校
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
昆明市民办教育优秀学校
宜良县基层党组织示范点
小班制 个性化 封闭式 军事化 普通初中
帮助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孩子 会学习 不厌学 有个性 不逆反 懂网络 不成瘾 爱生活 无陋习 (0871-67516111)
戴剑飚:未来20年 教育会怎样
(文/戴剑飚)
当一个老师进入教室的时候,每个教室都会有一个触摸品——老师随身携带的机器,也就是手机。手机中的微信可以鉴别一个人的身份。
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物流、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育领域却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我们教育不够创新吗?
爱因斯坦说过:“唯一会妨碍我学习的,就是我所受过的教育。”我觉得最妨碍我们学习的,是我们的面具。
因为你是校长、局长或者院士,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带上面具,这个面具就会妨碍你学习新的知识。
可怕的是,新知识产生、流动的太快了,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能够学习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看你是否能放下这个面具。
好在,在互联网上面,这个面具就能被放下。
三年前我们主持第一届听道讲坛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沪江网的CEO阿诺提到,在沪江网上学习会有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历史学的教授学习外语,会被一个小孩子批评,可能是由于你迟到了,学些不好等等原因,在这里你原来社会上的面具被另一个面具代替了,人变得平等了。
这是“互联网+”在我们学习当中,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投身到学习当中的一种方式。
上图:丑小鸭中学的网络课堂
一、未来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知识不能遗传。
学习这个话题,我觉得还可以讨论20年。也许50年甚至100年以后我们就不需要学习了,那时只要植入一个芯片在大脑里,要使用的时候,我们只要把知识下载下去就可以了。
但是未来10、20年的学习,我认为是这样的:
1、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的概念;
2、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这个还包括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超过了老师。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尤其在IT领域,这个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因为很多知识在网站上都能找到。在特定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听特定的人讲课的方式,将在未来几年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互联网让我们学习的空间、纬度越来越多。
所谓应知应会的知识传授型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可能被互联网base的这种教育方式所替代。老师主要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怎么学习是学生自己选择。
“临时抱佛脚”是个贬义词,但是你会发觉,当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不得不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即时的、泛在的、随时随地的学习”。
每隔四年,我们的知识就会增加10倍。一个老师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某门学科的所有知识装进大脑里。IT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几乎每隔六个月就会出一门新的语言。
这时候“临时抱佛脚”不再是贬义词,它可能会变成一种常态。但是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会和原来不太一样,这个时候你准备好了吗?
二、未来的学习什么样?
我越来越不认为,好的学生是名校教出来的。事实是,好学生是被名校招进去的。
我坚信20年以内,我们80%的大学会消失掉。
一些大学的学生白天不上课睡觉,晚上打游戏。但是让人觉得可怕的是,这些学生也毕业了,而且在社会上混的并不差。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上课的同学并没有获得应该获得的知识,这些课不是那么有效的。
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代表了一系列的现象,说明我们教育界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该怎么做?
现在很多的学校的功能是发文凭,而它所教授的知识很多其他地方都能学到。由于面试时,我们不认识对方,文凭成为了一个标志。但当今后信息不对称被打破时,这个标签的意义就变小了,即我们将不再需要文凭、甚至是名校的包装了。
你觉得大型百货商场会被颠覆吗?如今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崛起分割了大型百货很多的市场。多年前,郑州亚细亚经常在央视播放广告,如今它已经不存在了。
百年名校会面临和大型百货一样的命运。名校能够存在下去,关键看你是否对学生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我预测未来20年,我们80%的老师可能要转型。如果早做准备,我们能成为那20%,如果应对迟缓的话,可能就会被淘汰掉。
我认为原来大学的模式是B2C,这种情况存在了300多年,未来的形式将是“移动端+讲座”,其实这就是一种O2O的模式,甚至我们通过移动端相互讨论的学习即P2P的学习。
MIT电工系的一个教授在去年一个人在全球教了16万学生。这些学生在网上彼此之间讨论,彼此成为对方的老师和学生,成为一种P2P的模式。
通过移动端、在线互相交流的一种学习,就是一种P2P的学习。
未来大学学习的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MIT的教授,他在网上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印度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教授觉得回答的不对,他有十几个助手本来要帮他回答的,结果还没输入时,一个巴基斯坦的学生帮他回答了问题,但是这个教授还是觉得回到不到位,刚想修正时,一个尼泊尔的学生帮他纠正了这个回答。
当我们形成这种社区的学习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随着移动学习、云教育、个人大数据应用多发展,开放式的大学(开放思维和作为的大学)将更具意义!
移动/智慧教学平台中,目前比较流行的是MOOC,三大MOOC平台在国外实现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中国却不是很好。
比如,很多学校花了很多钱做出的课,很少同学去学,完全没有达到在MIT和哈佛的程度。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包、云课堂,但真正起到多大作用却很难说。
我在一个学校参观了他们花六百万建设的一个智慧课堂,当我让他们为我展示一下时,老师已经忘记密码了,好不容易登陆了,只找到4个月前传上去的ppt。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一切让用户流畅轻便的使用。教学系统不应该用太多的设备,不应该局限于教室里面。学习一定要有互动。
优秀的智慧课堂应该有几个特点:多媒体、互动、数据记录(ppt做不到这点)、低成本。
对一个平台最大的考验就是不要对使用的人提出过高的技术要求,要让每个老师都可以轻易掌握和使用。最好老师自己可以做课件,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写入课件。否则,如果老师教学的内容需要通过另一个人帮忙呈现在平台上,转述过程中往往会丢掉一些东西。
我在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了一个尝试,通过我们开发的网班平台,在移动端做了一个《云计算概论》的课。
我把课程放在平台上,上课的学生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登录。网班还有一个智慧教室的功能,比如扫描二维码点名。每个人的学习大数据我都可以通过后台即时获取,包括每个人习惯在什么时间学习,花费了多少时间在某个知识点上,哪些板块的知识掌握不熟练等等。
312个本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正式学分。
上图:丑小鸭中学的校外课堂
三、典型的智慧课堂(教室)是这样
现在走进一间典型的智慧教室,看到的情景这样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每人一个PAD。
在我看来,这是反人类的。
移动学习是为了解决一个人教一万个人的时候,见不了面时采用的方式。而不是在同一间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硬要加进一个屏幕去。
课堂里,教师是主要的,机器是次要的。智慧课堂的设计,绝不是把教室的讲授过程放到电脑或PAD上,在这个科技时代,教师讲课的声音、姿态、眼神等都是宝贵的课堂学习元素。设备只能是帮助,而不要去替代。
有的地方肤浅地把智慧课堂搞成让学生在课堂上看PAD,或分组看PAD上的教学视频,真是舍本逐末。
另外一个常见错误是,智慧课堂由IT工程师建设,这个时候他常常会通过想象,来创建一些应用。最典型的想象应用就是电子书包中的甩屏、锁屏。但是实际应用中,老师根本没时间管理这些。
一个智慧课堂中,哪些设备是需要的?
大屏是需要的;PAD课堂上偶尔使用或者回家使用;笔记本电脑不要用了;甩屏和抢答器没有必要且对网络要求比较高,环幕做一些沉浸式教学的实验就可以了。
现在最好的方式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你的手机就是你最好的设备。
用手机就能管控的智慧课堂。自己的手机,是老师们最熟悉的设备。我们设计的智慧课堂,是让老师自己的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权限和控制教室的电子白板、屏幕显示、教学资源等。
如果做得多一点,教室可以方便的用手机;来管控门禁、学生签到、教室灯音响等。
四、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学习
泛在学习(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交互式的(从心理学上来讲,有交互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光看视频对自己是很痛苦的)、未来5-10年的会有的特点:虚拟现实(未来一种高大上的模式)、游戏式的(通关,必须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点)。
Google、baidu、bing是很好的学习工具。老师不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老师在课上提出好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智慧课堂能为校长、老师做什么?
可以提供看得见的大数据。课堂教学,如果采用数字或者说是智慧的手段,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教学数据的积累。
智慧课堂的数据一定要展示出来,供教师反馈改进教学效果,供学生自查,供领导随时了解教学成果。平时用于互动的展示屏、用于沉浸式教训的大屏幕,都可以随时切换为数据展示屏。
这才是智慧课程能够提供给校长、老师们的价值。